接受美學的非人性
>> 2007年3月12日 星期一
所謂的接受美學~~
剛剛看完教授的"這款理論,如何接受"
對於後現代主義的武斷和扭曲.老師一向是極力排斥
老師認為這一群人,過份放大了讀者中心理論
對於像老師這樣的評論家而言,
沒有詮釋又何來愈辯愈明的真理?
就好比骨折去看中醫跌打
明明是骨子裡出了問題
卻說成是氣血不順
不知照張x光,一切都真象大白(證據擺在眼前..)
誠如老師文中說的"會意不代表意義"
一句話~點出此文的中心
對我而言,老師說的有理,但是那群接受美學的學者
也只不過是研究 接受與影響的可能性(也不用太生氣,....
雖然他們大多成為暢銷排行榜的常客,也誤了不少年青學子!)
但他們只是像對待作家、作品那樣,
深入研究讀者在文學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
把讀者作為文學研究的對象之一。
這可能是因為他們認為社會性的接受,是一件具有極大影響力的事
事實上也沒錯,(一本書在出版前後,作者和評論者,
讀者的反映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但是不就是因為如此,才提供了不同的聲音和解讀供讀者思考
是否因為這些接受美學的產生時間,正值戰後的恐共冷戰氛圍
使得他們都具有一點被害妄想症...害怕有心人士的社會介入
急迫的想切斷所有的社會影響
他們把讀者想成失去判斷力的笨蛋
卻不想訓練讀者有反思的能力
一連串的討論,竟也波及了藝術史界(反正文藝早就不分家?!)
但他們的討論主要是針對"文字"
文字的影響,主要是因為具有重覆解讀的可能
很多書,往往當時無法了解作者的思考而中斷閱讀
往往回過頭, 才有了然於心的感動(或者憤怒)
而藝術在本質中,是很個人性的產物
(當然,你也可以認為是社會性的產物,...
但是如果沒有經由作者對社會現實的體會反思,
又如何創造出偉大的作品?
又如何去解釋同時代的藝術家不同的表現形式?)
美術史家的工作是什麼? 寫史?作史?推翻史?佔著茅坑不拉史?
又或許是努力追求真正的史實?
但~沒有什麼是真正的真實Y
(雖然常犯"自我主義"的毛病,
但是保持開放的態度也有助於成長
畢竟世界之大,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只能說, 這是我(或你的)的意見看法(不同的意見,是溝通!)
以我個人的研究專業,收集的證據來接近作品和作者的原意
再由意義中去探討,歷史中的不同解讀(也就是分析"會意")
這二者間,不應該是對立衝突的
反而是有趣的所在..
作者和作品的意義,在不同的時空受到的不同解讀
也是使我們由另一個不同的視角來看歷史本身的矛盾
這些接受美學家,忘了藝術本身的人性
歷史的唯物論,只是提供一個可能性卻不是唯一
我仍然相信: 不談人性,有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