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會舉手的孩子~你做的到嗎?
>>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高中課堂(Entre les murs ,網上法文的翻譯為”牆壁之間”
會法文的朋友說:翻譯上好像少了Entre 的那種"進入"的意謂)
對我而言,將課堂比喻為”牆壁”則是令人讚賞的切題手法
或許是研究所同學的影響,似乎人人對於高中生都抱著又愛又恨的心情
不過大家也都承認,相較於校長,校內同事及校內行政雜事而言
學生的反叛都只是小腳,特別是在於藝能科的老師身上
回到這部片子,當時台灣上映時,由於城鄉不平等,以致於中部沒有上映
而我只好苦等匪版的出現,看著英文字幕加上討厭的簡體中文版
一反常態,我不先去看網上的評論,而是以最原始的直覺來感受此片
2個小時的記錄片式衝擊,完全呈現了最真實的校園敍事片斷
真實的刻劃了老師面對新的學期,新的同事,對於"改變"的期望
短短的50分鐘課程,學生到底要什麼?老師又放不下什麼?
雖然後現代的教育思想,一直想說服老師放棄權力,成為引導的角色
但是這條線,為何還是由老師制定?學生的角色又該被成就到什麼程度?
片中老師為原書劇本的原作者,學生則是真實挑選出的在學學生
許多人認為片中以課堂對話的模式,帶出了種族衝突的問題
但是這不是早就存在的嗎?我認為重點在於,教育本身的有限性
導演沒有爛情的放大老師的偉大,而是讓觀者貼近教育者的角色
也沒有神話式的塑造出學生的改變及成長,說明教育的有限接受性
更加沒有丟給觀者,什麼狗屁不通的感動,而是直接的帶入一種內化的”理解”
是的~老師也是人,學生更加是人,但是更重要的是”現實”
套句我教授說的:人沒有頓悟這回事,只有慢慢醒悟!!
藉由一堂文學課,讓學生更認真看待自己,是許多現實教師的不可能任務
除此以外,別再多幻想,在課堂中改變任何人的人生~
如同片名所言”進入”才是王道!別再當喜歡”假裝投入”的老師
而是了解老師的角色,只有在進入學生的認同中,才有可能產生改變的力量
片尾學生講述自己在學期中所學的事物,才真正見識了導演的功力
一班近30位學生,陳述了不同的價值觀,而不是由教師評價學習成果
最後一位,什麼都沒有學到的學生,也直接反映了教育本身的無奈和現實
我不能說這部片子令人感動,但是我知道它足以令我反思”教學”這件事
強烈推荐,在現實生活中任教的朋友們觀看此片,反思自己的教學困境
因為這部片,真的理解”教學”這回事,也對此事下了無解的旁白補述
最後,希望我身旁的熱血教師,永遠不死~~戰到最後一刻!
希望台灣課堂,多一些瘋狂舉手的學生,教育才有希望!一起來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