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ne # 藝術哲學
>> 2007年3月1日 星期四
此書大約是在一八六O年代左右,集結出書
Taine 認為藝術創作和它的發展,
取決於種族,環境與時代三種力量
他認為環境決定藝術品的種類,
群眾的審美也完全由境遇決定,
如果他們身處於黑暗的世代,一定喜歡陰暗的題材,
因為那是一個悲傷的時代。
但是這是否因為觀者對特定的世代,有著特定的期待,
但是這是否因為觀者對特定的世代,有著特定的期待,
所以認為藝術應該是要反應當下的世代?
前幾個月賣鐡印論文的學長,
論文題目做:藝術與環境的抗爭
他曾提到:一位積極參與政治抗爭的藝術家
手中畫的卻是平凡的台灣鄉土畫,令他十分不解~
但是那位畫家的回答是:
我是用什麼樣的心情在記錄著這片我愛的土地,你了解嗎?
那時我才了解,原來自己總不曾思考過這一方面
Taine的缺點是: 忽略了心理層面的不可知
而且我並不認同他用植物來比喻人的生長
植物有一定的生長法則,
但是人卻存在許多無法預期的組合。
單單只是由種族、環境、時代
單單只是由種族、環境、時代
來決定藝術品的一切,太過偏狹
他認為藝術品程度的高低,
是取決於它表現的歷史特徵或心理特徵的重要、穩定與深刻的程度。
因為特徵就是現實事物中的價值,時代的調性....
看完這本書,老實說沒什麼想法
因為我的教授本身就是一個史學的實證主義者
不過,相對於Taine的局限
教授的觀點是:
要相輔相成,只有結合了歷史的觀察和藝術家個人的分析
也才能接近現實的本質,提出不同的發現...
這也意謂著: 看不完的文獻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