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傷痛型博物館

>> 2008年10月19日 星期日

到921工作快半年
(喔~沒想到4個多月,像一眨眼般)
從原本充滿希望而至想離職的衝動
是因為我無法在一個地方待太久的習性?
因為想離開,所以看任何事都不順眼?

嗯~這次比較不一樣
正因為我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對將來的期許
我知道必需到更有發展前景的地方
正因為個性悲觀,所以需要到一個看來有希望的地方

如果說一個歷史事件的紀念博物館,
聽不見任何人文及大眾感動的聲音
那麼它跟一堂數學課有何差別?
說不定數學課還來的有哲學思考性

我人生中第一個認識也很喜歡的創傷型博物館
是~ 猶太博物館 (Jüdisches Museum)

二次大戰時大屠殺的罪行,讓德國人有無法拋去的原罪
如何面對其歷史傷害和種族裂痕,考驗主事者的智慧
而一座為猶太人而設博物館,似乎十分合乎道德文化行為
然而該如何藉由博物館來撫平歷史傷口?
了解與尊重,就是最好的答案

一座博物館不同等於一個紀念碑,
它意味著重新了解, 比陷溺其中,更重要!!

猶太博物館正是以這樣的智慧和勇氣
為德國和全世界的人對話,
讓所有人~認識歷史,了解歷史,進而尊重歷史
並更加愛惜我們當下所有的一切

建築師丹尼爾‧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 1946-)
幾近尖銳的空間再輔以外牆的細碎線條
令觀者在視覺及身體想像中,如同猶太人受迫害時的痛苦
這是外放的傷痕,不同於921建築物中將傷痕縫合的感性
二者都令人動容,但是往往來園區參觀的觀眾
卻少有人為此而感動...嗯~是建築師高估了台灣觀眾?
又或者大部分追求的是即時的感官刺激?

我個人最欣賞的是猶太博物館充滿壓迫感的展示空間
它將猶太人當時被囚禁的心理狀態,成功的轉化為觀者的空間
而這種令人不舒服,甚至於喘不過氣的氛圍
站在博物館教育者的的立場來看,卻是最好的場所


大屠殺塔~這個空無一物的展場,最令我動容
它帶領著觀者直接進入被屠殺者的最後空間
參觀者的身影,重疊著當時恐怖將死的猶太族群
歷史在無形中,進入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全部

另外一個我十分喜歡跟朋友分享的展場設計
是一道佈滿了金屬面容的通道
當你走過這些臉龐時,金屬相互碰撞聲
彷彿諷刺的訴說當時屠殺者的殘忍
歷史的聲音迴盪在腳下的時空
說明一切~帶著我們回到過去,反省當下和面對未來


這就是我心目中,應該有的創傷型博物館典範
博物館不該是某種商業場所,
也不是為了刺激經濟發展而存在
它是一種值得被尊重的文化教育場所

我多麼希望"被參觀人數鬼遮眼"的主事者也能了解Y!

About This Blog

Lorem Ipsum

  © Blogger templates Romantico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